基于生态正义的区域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建构
满天 四川天府新区教科院
莫阳洋 四川天府新区第二小学
摘 要 生态正义既是新时代人类社会发展的目标,又是未来教育的趋势。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让学生通过实践的方式让他们进入世界、认识世界、体悟世界。区域联动构建生态正义理念下的生态实践活动课程是时代之需。生态实践活动课程从“理念-操作-策略”三方面入手,以生态正义理念为价值取向构建课程目标;以实践活动资源整合为操作手段构建课程内容与逻辑体例;以线上线下混融式教学为策略确定具体课程实施方式。形成了具备区域特色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体系。
关键词 生态实践活动课程 区域 生态实践 生态正义 课程建构
- 生态正义:新时代实践育人的新使命
近年来,在人们片面追求经济发展而不顾及生态环境的背景下,一系列的问题开始显现出来:生物多样性减少、土地荒漠化、全球变暖等都在时刻威胁着地球的生态。202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的《学会融入世界: 为了未来生存的教育》( Learning to become with the world:Education for future survival) 报告,呼吁要围绕地球未来重构教育,到 2050 年“所有的课程和教学都要牢固地建立在生态意识的基础上”,“教育的目标从人道主义转向生态正义”。[[1]]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在《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上说:“生物多样性使地球充满生机,也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可见,生态正义既是人类社会发展的追求,又是未来教育的走势。
- 生态正义的价值维度
生态正义包含三个维度:人与自然的正义、种间正义、人际正义。人与自然的正义强调人作为自然世界的一部分,要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承认自然界所有实体对地球生态的作用,不以人类自身的发展利益作为评价自然各实体作用的标准。即人类参与自然活动时要以生态和谐为目标,不能只以人类为中心。人类要以“物种人”的身份参与到自然实践中。种间正义强调每个物种都有生存的权利,人类应平等对待所有物种,人类应该平等的对待每个生命。人际正义包含两个方面,即国际间和同一国家间的人际正义。即不同国家间的人享受资源的权利是一致的,同一国家不同地区的人以及不同代际的人享受资源的权利是一致的。
- 实践课程的生态异化:生态危机的萌芽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育人功能是通过实践来实现的。实践育人的育人价值和育人功能总体体现在“认识世界”和“进入世界”两大方面。[[2]]学生通过教师设计的各种实践活动进入世界,从而认识世界、体悟世界。但现阶段不少的实践活动却充斥着“反自然”的意味:一方面,忽视实践活动对自然世界的破坏,有些实践活动打着观察、保护动植物的旗号,实际却是以盈利为目的的不顾自然承受能力的大规模野外研学,无形中造成了更大的生态问题;另一方面,无视万物在自然生态中的作用,自然界中的一粒沙、一块石对生态都有作用,一些实践活动则将动植物以人为中心地分为有害的和有益的,在学生心中印下“实践是为人类利益”的烙印。这些实践活动的不当做法造成了实践课程的生态异化,引发了学生价值观的异化以及自然生态危机的萌芽。
- 生态实践课程:实现生态正义现实基础
如上所述,综合实践活动在塑造学生价值观方面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课程理念、内容、实施都具备生态正义追求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能够让正确的价值观在学生心中萌芽。让学生在生态正义理念下进行实践(以下简称“生态实践”)是新时代的需求。生态实践课程是基于生态实践的课程,意在培养具有生态意识和生态能力的时代“生态人”。“生态人”以生态正义为价值引领,以“人-社会-自然”整体和谐建构为目的。[[3]]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具备场景性特点,课程目标的达成距地依赖具体场景。因生态实践课程提倡在生态正义理念下实践,则更需要整合、精选场景资源。天府新区作为“公园城市”的首提地,正全力打造公园城市,具备各种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我们应当合理规划利用好这些自然资源为生态实践课程服务,因此,区域联动构建生态实践活动课程就显得顺其自然了。
- 区域“生态实践”活动课程目标
生态实践活动课程以生态正义为价值引领,用生态实践的方式带领学生认识世界、进入世界、体悟世界。生态正义三维价值维度可以理解为实现代内、代际生态利益和责任的公平分配,实现可持续发展。为了将生态正义的价值融入课程中,我们特将生态正义分解为平等观、和谐观、可持续发展观三个一级维度目标,再分别将三个一级维度目标中的平等观分解为人与人平等和人与其他物种平等;将和谐观分解为遵循自然规律、人与自然和谐;将可持续发展观分解为维护资源可持续利用、维护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的6个二级维度目标。再分别将一、二级维度目标渗透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价值体认、责任担当、问题解决、创意物化的四维度目标中。形成了生态实践活动课程目标(如表1)。
生态实践活动课程目标既保留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四维目标,确保综合实践活动目标的达成,又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每个维度目标中渗透了生态正义理念。在课程目标层面确保了生态正义,给课程内容和逻辑体例构建指明了方向。
表1 课程目标
一级 维度 |
二级 维度 |
价值体认 |
责任担当 |
问题解决 |
创意物化 |
平等观 |
人与人的平等 |
1.每个人都享有生态利益,这不应因身份、财富等而不同; 2.每个人都负有相应的生态责任,我们生活在自然中,便要担负保护自然的责任,对自然资源的享用越多,所应担负的责任就越大。 |
1.遵守公共秩序 2.保持环境卫生 3.践行低碳生活理念 4.节约用水用电 5.坚持垃圾分类 ··· |
在生态正义思想指导下,开展广泛的实践活动,提出具有一定心意和深度的问题,综合运用分析问题、科学研究的方法,达成利于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其他物种共同发展的问题解决能力。 |
综合运用技能解决生活中的复杂问题。在生态正义的前提下,选择环保的材料、方法、工具等物化作品,形成的物化成果对资源的利用,对环境的友好性都需要达到一定的标准。 |
人与其他物种的平等 |
每个物种都享有生态利益,自然界中,包括人类各个物种都有生存、利用自然资源的权利,人类作为过度开发自然资源的物种,应保护自然与其他物种的自然权益。 |
1.爱护身边的动植物 2.保护生物生存环境 3.不助长动物表演活动 4.不消费野生动植物品 5.增强相关法治观念 ··· | |||
和谐观 |
遵循自然规律 |
自然对人的生存发展有重大影响,认识、探索自然规律,考察自然变化可帮助我们更好地与自然和谐共处。 |
1.探索认识各种自然事物,尊重自然规律。 2.认识人与自然的联系,遵循自然规律开展相关活动。 | ||
人与自然和谐 |
1.人的行为会对自然生态造成影响,人与自然应和谐相处,维持好生态平衡。 2.自然界中各组成之间会相互影响,一处自然的破坏可能导致连锁反应,打破生态平衡。 3.人在自然中能得到美好体验。 |
1.践行对有益于自然环境的行为,控制破坏自然的行为。 2.能从自然的视角认识和反思自己的行为。 3.制止和正向影响与自然不和谐的行为。 ··· | |||
可持续发展观 |
维护资源可持续利用 |
地球上各类资源是有限的,为了人类未来的发展与生存,当下人们应珍惜资源,探索可再生、资源循环利用等途径。 |
1.身体力行地珍惜身边的资源和能源。 2.坚持回收资源,并优先使用可回收制品。 3.优先使用绿色能源。 4.控制物质欲望。 ··· | ||
维护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
环境对于其中的生物总量、人口等承载量是有限的,污染、过度开发都会削减其环境承载量,打破生命与环境的平衡,威胁生命的生存。 |
1.关注社区与保护区之间的协同发展。 2.关心城市功能拓展与环境匹配的。 3.参与“公园城市”建设。 |
- 区域“生态实践”活动课程的内容框架和体例逻辑
生态实践活动课程的课程目标决定了课程内容以自然资源课程为主,这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中“课程内容由学校根据当地资源自主开发”的倡导不谋而合。合理利用天府新区的各项资源,构建成体系的课程资源库成为首要问题。天府新区着力打造“公园城市”,具有很多特别的生态资源。区教科院应牵头全面梳理近地资源(区内有价值生态资源),合理优选专项资源(自然保护区等有特色的资源),指导天府新区各学校深入挖掘校园资源。形成以校园资源为核心,近地资源为特色,专项资源为重点的区域生态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库。力争做到校园资源课程常态化,近地资源的课程特色化,专项资源课程普及化。打造校园资源课程辐射本校学生,近地资源课程辐射新区学生,专项资源课程辐射全体学生的课程影响新样态。课程内容框架如下图所示(图1)。
由“校园资源-近地资源-专项资源”构成的生态实践活动课程资源链,正是基于生态正义理念的课程资源进阶式梳理。校园资源课程激发学生生态兴趣,近地资源课程唤醒学生生态意识,专项资源课程提升学生生态能力。
图1 区域“生态实践”活动课程的内容框架
(配三类资源具体课程表)
根据生态实践活动课程的课程目标及课程资源类型,生态实践活动课程将主要以考察探究为主的方式进行。生态实践活动课程分为前置学习、考察学习、探究学习、拓展学习四大板块,四大板块包含生态之乐、生态之旅、生态之问、生态之思、生态之行5个环节。形成了独具生态特色的课程体例逻辑(如表2所示)。学生的生态实践从自然生态之乐开始,最后付诸生态行动。在生态中学习生态,在生态中维护生态,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
表2 区域“生态实践”活动课程体例逻辑
前置学习 |
生态之乐:学习相关知识,激发学习的乐趣。(注:前置学习知识除了包括考察对象的背景知识之外,还必须包含其对地球生态的作用。) |
考察学习 |
生态之旅:深入了解考察对象(注:但在考察过程中教师要评价学生的行为是否符合生态正义的要求。) 生态之问:生成研究主题和研究问题 |
探究学习 |
生态之思:聚焦主题和问题,持续合作研究 (一)选择验证方法 (二)研制工具 (三)获取证据 (四)提出解释或交流、评价探究成果 (五)反思改进研究 |
拓展学习 |
生态之行:学生先思考假如没有了(考察对象),世界将会变得怎样?然后将学习所得,实践于真实生活中,将对生态正义的理解付诸于行动中,影响更多的人。 |
- 区域“生态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方式
生态实践活动课程不仅要求学生在生态正义理念下进行实践,更要求课程的实施要符合生态正义。生态实践活动课程中特开设“线下+线上”的课程,以确保不同地区、不同年龄的人能够平等的获取资源,在课程实施层面亦着力体现生态正义理念。校本资源课程由本校教师按照国家标准课程与拓展要求开发,以学校活动或研究性学习的方式开展线下实践课程;近地资源课程由“学校教师+区域合作”人员依据具体资源开发,以“部分学生线下+线上直播/录播”的方式开展研究性学习课程;专项资源课程由区域统筹各部门人员依据专项资源开发,以线上直播/录播的方式开展研究性学习课程。形成了生态正义理念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新思路,具体如下表(表3)。
校园资源触手可及,教师在线下带领学生实践;近地资源因空间有限不能容纳全区所有学生,区教科院牵头开展部分学生线下实践与全区学生线上直播/录播学习并行的方式进行实践;专项资源课程因场景特殊,缺乏学生现场学习的机会,故安排线上直播课程,目的是既让学生能够参与线上实践,又能保持实践课程生成性的特点。线上线下混融式的教学手段,让生态活动课程在实施层面确保了生态正义。
表3区域“生态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式
课程资源类别 |
课程开发人员 |
课程形式 | ||
校园资源 |
|
国家标准课程与拓展 |
|
学校活动/研究性学习 |
近地资源 |
|
研学 |
|
研究性学习 |
专项资源 |
|
研学 |
|
研究性学习 |
- 结语
区域生态实践活动课程构建从“理念-操作-策略”三方面入手,以生态正义理念为价值取向构建课程目标;以实践活动资源整合为操作手段构建课程内容与逻辑体例;以线上线下混融式教学为策略确定调整具体课程实施方式。形成了具备区域特色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库,既为提升学生责任担当、人文底蕴方面核心素养打下坚实基础,又为天府新区“公园城市”软文化建设贡献教育力量。
- 参考文献
[[1]] Common Worlds Research Collective.Learning to become with the world: Education for future survival[EB/OL].( 2020-08-19) [2021-03- 15].https: / /www.researchgate.net /publication /343735772_Learning_to_become_with_the_world_Education_for_future_survival.
[[2]][3]郭元祥,舒丹.论综合实践活动的育人功能及其条件[J].教育发展研究,2019,38(10):25-29.DOI:10.14121/j.cnki.1008-3855.2019.10.006.